黄欣沂——不忘初心,探索信息安全永不止步
黄欣沂,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怀着对信息安全研究的好奇和对科研工作的热情,秉承严谨踏实的学术态度和不断进取的科研精神,黄欣沂教授在探索信息安全的道路上取得了一系列学术研究成果,成为信息安全领域颇有建树的青年学者。2005年以来,黄欣沂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,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、霍英东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基础性研究课题、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、福建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多个科研项目。先后荣获2015年“福建青年五四奖章”,入选教育部2017年度“长江学者奖励计划”青年学者和福建省第五批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等。
坚持潜心钻研,勇攀科研高峰
踏入信息安全的大门,黄欣沂教授凭着干事创业的拼劲和韧劲,潜心遨游在科研的世界里,身体力行地诠释他对科研工作的热爱。在两位导师张福泰教授和Yi Mu教授的悉心指导下不断攻克科研难题,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:1. 提出评估无证书签名安全性的多维度模型,以该模型为主要结果的论文在谷歌学术关于“无证书签名”的搜索结果中排名第一(根据被引次数);2. 突破身份认证协议的传统设计观念,提出“可独立完成的身份认证”的新思路和设计框架,为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(NIST)发布的身份认证协议可用性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;3. 系统研究了口令等认证因子的安全属性和融合,证实在线口令猜测的危害性被严重低估,受此影响NIST修改了《数字认证指南》,该工作也获得了多国媒体的报道。
勇于挑战权威,捍卫信息安全
在黄欣沂的学术研究成果中,他本人记忆最深,感触最大的是2005年发表的一篇关于无证书密码体制的论文。这篇论文主要的贡献是指出了第一个无证书数字签名的设计缺陷,挑战了国际权威。在老师的指导下,他认真仔细地研读了这篇论文,发现了作者没有注意到的一个安全漏洞。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反复深入思考,黄欣沂提出了新的、更适合无证书密码体制的数字签名安全模型。这个工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,大量后续的工作都引用了这篇论文和文中定义的安全模型,被引用次数在相关工作中也是最多的。
这样印象深刻的经历,使黄欣沂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科研目标,告诫并鼓励自己要敢于向权威质疑,秉承求真务实的初心,才能在科研之路上不断进步和成长。
积极学术服务,推动交流合作
做好科研工作之外,黄欣沂还参与了许多会议组织、学术交流、期刊审稿等学术活动。现为中国密码学会理事、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,参与了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评选、“青年人才托举工程”组织实施、学会青年论坛组织等工作。在他和青年工作委员会全体委员的共同努力下,青年工作委员会在搭建密码青年学者学术交流平台、促进我国密码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和进步、推动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。
同时,他担任信息安全领域顶尖国际刊物《IEEE Transactions on Dependable and Secure Computing》(IEEE可靠与安全计算汇刊)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ecurity(信息安全国际期刊,Springer)编委,ACISP、ESORICS、ICDCS、ICICS、ISC、SEC等多个学术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,为网络空间安全的学术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。
坚持立德树人,引育学生成才
教学方面,黄欣沂潜心治学,笃志不倦,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,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、思考问题、解决问题,同时寓教于乐,深入浅出,深受学生的喜欢。
生活方面,他热情开朗、积极向上、热爱生活的态度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。他注重团队建设,经常组织各种文体活动,在丰富团队成员生活的同时增进了团队协作的意识。此外,黄欣沂还善于捕捉生活的细节,发现生活的美好,时不时与大家分享旅途中的趣事,在谈笑风生中让大家感悟了乐观积极的生活哲理。在他身上散发着神奇的魔力,那就是他对生活的热忱以及高尚的人格魅力。